20080911

粗粝的生活

周遭生活虽然粗粝,可我们不能甘于习惯。在淘宝商城上买了东西,竞昏了头以为默认会寄发票,补寄发票还得收快递费,所幸这次发票不是必需。后来一想那些大超市不也是你不去开就没发票的吗?转两篇文章吧。

一是《暴民、暴强的硬件设施、暴傻逼的配套服务和管理以及暴拍----新南站印象》
这个新建的傻x南站进站口停出租车的地方不许打车,但没有任何告示牌,也没有工作人员提醒。所以经常有送站后准备返回的人在这里苦等,终于等到了出租车也坐不上。跟铁路一样x蛋的是,出租司机常常也不解释原因,只是一摆手表示不拉活儿,导致打车未遂又不明就里的人继续苦等下一辆。南站打车要下几层楼到地下再绕几大圈才能打到,而且一路上指示牌都很不清楚,需要不断问路才能找到。
二是《日常的台湾》
台湾人情好,我早就领教的,但那时定居纽约,不以为珍贵,而今居住北京近八年,忽然置身台北,可就处处看得稀罕,然而难描述。譬如"文学营"主办方的迎送招待,全程没有差错延误,没有横生枝节,大陆做不到这般周详与准确;又譬如宾馆服务敬业到令你诧怪,每个服务生会一再提醒你有访客的留言,额外的请求俱可商量,交代的小事,绝对准时照办;去隔壁连锁店买个卤蛋,摸出一把硬币,掌柜的看我裤袋里零钱太重,不吱声,迅速数过,换给你整数纸币;在故宫买画册,台币不够,人民币能用吗?――台北尚未如香港那样通用人民币,营业员稍有迟疑,进去问过,欢天喜地回说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烦,解决了,比我还要宽慰……礼貌、笑容、抱歉、连声谢谢,都不在话下,办各种琐事,没一次落空、尴尬、被拒绝。我本能预备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在零星小节上的不专业,不认真,权责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随时随地的日常经验。走在这样的人丛中,我发现只有我自己时或粗心、急躁,在绿灯闪亮前跨越横道线,因为我已像久在此岸的人一样,惯于粗粝的生活,嫌种种礼数与自我克制,太麻烦。

连日会面的新朋旧友则另是一番温良与教养:非常地想要见见,但必定问清你的安排,不使勉强或为难;席间随口应许的事,我倒忘了,不在意,翌日却已悄然办妥,如变戏法一般;谈话间难免涉及人事作品的议论,抑扬有度,不夸张,不渲染,总留三分余地,说是世故,却世故得自然而斯文,一点不是勉强,显然从来如此。通常,台湾对此岸的客人大抵格外地客气,格外热忱,我的留心观察却并非人家怎样待我,而是人家怎样对待彼此,这一看,我随时随处目击的人情,实在并非假装――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装不出来,也装不像,我所以觉得以上种种情状难以举证描述,并非指社会的精英,而是在街市随处遇见的人。

相比日本人的打起精神事事认真,台湾人的恭谨是有汉民族的温润松爽,不给你看得吃力;相比香港人的凡事规矩兢兢业业,台湾人的周到透着家常的欢然,并不板着脸。细想想,好像在吴、蜀、闽、粤,民间尚存稍许类似的遗风,偶或遭遇,会念及早先的南中国民风大致还好――北地的良民另是一种表现,而今日各大都市的民风民德,还用我来细说吗?

1 条评论:

  1. 相比之下,那些在粗砺的环境中仍然保有温润品格的人就更可爱乃至可敬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