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期终作业,调查语言污染,在网上一搜,才发现最近网上对此正有所讨论。有教授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
我想这种讨论的发言权和结论权应该交给网民。他们置身网络文化之中,是网络言语的直接用户和亲身体验者,在网络沟通的信息循环过程中处于传播的主体地位。我的一点感受是网络语言并不是有效交流的障碍,相反,对它的运用已经成为网民成功沟通和建立信任的机制。合理的带有灵感性创造性的言语发挥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信息和情感催化效用,而且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能够得到很高的认同度。
使用网络语言并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叛逆行为,而是在网络平台上信息有效交流的需要。媒介即讯息是传播学的经典观点。网络作为媒介改变了以往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使人们失去了语气,语境,身势语等非言语的信息传递形式。而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这些非言语的信息传递恰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人们不再具有这种沟通可能,所有想要表达的信息只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的发明正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被一些语言学究们企图以语言污染的罪名加以声讨完全是学术不昌的表现,叫作汉语规范评议失误。这在我搜到的一篇文章,施春宏的《现代汉语规范评议失误研究》中已经批评过(《语言研究》1998 年 01 期),是篇专业的语言学讨论,讲得很好,只是现在来读要把文章背景放入网络时代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