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0

镇墓兽

这个文物很像奥特曼里的小怪兽,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实际上它叫作"镇墓兽"。
镇墓兽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驱邪镇恶之神,人们将它塑造成狰狞凶恶的形象,存放在墓葬中,起着保护死者灵魂和守护随葬明器的作用。

从历代丧葬礼仪和随葬习俗看,死者的亡灵在地下追求的标准是很高的,一是升天成仙,二是能够继续享受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另一个就是保护亡灵的安宁。所以古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确实会受到鬼魂等怪物的侵害、滋扰。

早在原始社会"图腾"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高的崇拜者,作为不可战胜的神物,死后殉葬墓中,期盼着保佑。实际上是镇墓的前身,这为后代神物"镇墓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形成了狰狞凶恶的面孔,这一时期主要以木质和铜质为材料, 如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青铜镇墓兽、河南省信阳长台关发掘一号楚墓出土的木质漆器绘彩镇墓兽、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的木质镇墓兽、河北平山中 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青铜双翼镇墓兽。

秦汉时期随葬镇墓兽比较少见,陕西西安北郊秦墓出土的绘彩陶镇墓兽,头顶独角,面似马头,粗颈,双翼欲张,长尾上扬, 前肢伏地,后肢弯曲,作跳跃状,显得强悍凶猛,极富想象力;河南省淮阳平梁台西汉墓出土的绘彩陶人面镇墓兽,头顶张开鹿角,深眼窝,大鼻,嘴微张,裸体, 乳房突出,双臂平伸,两腿跪坐于墓门前。

两晋、南北朝时期,镇墓兽明显增多,无论从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兽身的取材上均表现出一种初始的形态,远没有像隋唐时期那样复杂多变。江苏江宁六郎乡出土的西晋陶镇墓兽,似犀牛似猪,两耳之间有一独角向前伸出,脊背上有一撮鬃毛。嘴、身躯、四肢如猪状,均以走兽或家禽的形式出现。据晋人郭璞《山海经图赞》所说的"穷奇":"穷奇之神物,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早于郭璞的《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记载:"赤道圜 题,穷奇象犀。"《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一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又《周书·王会》云:"白民乘黄。乘黄者,似骐,背 有两角。"这种似犀非犀的神兽形象,显示出威猛凶悍;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北周墓出土的陶人面兽身镇墓兽,前肢柱立后腿弯曲蹲坐于平板之上;河南省洛阳北魏元 邵墓出土绘彩陶镇墓兽,面部凶猛,身躯肥壮,前腿柱立后腿弯曲蹲坐于平板之上。

隋唐时期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厚葬之风的盛行,大批的神物"镇墓兽"在墓葬中出土。1958年河南省安阳隋代张盛墓出 土的白釉人面兽身镇墓兽;河北省定县南关唐墓出土的绘彩人面鸟身镇墓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绘彩兽面镇墓兽,张口露齿,身躯肥壮,肌肉暴突,背部带有双翼,四肢粗壮,显然是驱鬼辟邪的神物镇墓兽。

五代、宋、元时期,五代十国的墓葬中,仍然有随葬镇墓兽的习俗,江苏邛蔡庄出土的五代人首鱼身木镇墓兽、江苏邛蔡庄出土的五代双人首蛇身木镇墓兽;这种人首蛇身神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 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闻一多《伏羲考》谓延维即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神像。江苏南京祖唐山南唐墓出土人首鱼身陶镇墓兽,关于人 首鱼身形象资料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

宋、元时期,江西彭泽宋墓出土的瓷人首鱼身、陕西西安东郊元墓出土的龙形镇墓兽等历代都有不同形象的镇墓兽,其造 型各异、形象逼真、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狰狞可怖。它的种类主要有木、石、玉、陶瓷、青铜、绘画、丝织等不同的质地。
更多镇墓兽的图片

更多博物馆照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